位置:
首页
学术
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养老

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养老

来源:人民网--健康生活 发布时间: 2024-07-24 浏览:476 次

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养老

2024年07月24日07:54 来源:光明日报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7亿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7亿人,占总人口的15.4%。养老正在成为普遍而重大的社会关切。未来,全社会的养老需求将更加多元化、高品质化,这一方面考验着市场经济与社会治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将涌现出海量的养老产品和服务。在数字化产业变革的时代,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将迎来巨大机遇。

智慧养老服务上下游产业链超长,酝酿着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巨大潜能。当前,随着养老服务人工成本不断提升、养老服务需求层次日益丰富,未来养老服务的发展必定通过数智化手段加以实现。同时,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不仅能够引领地产、金融、医疗、食品、文化娱乐等领域的适老化改造进程,还将催生对各类智能硬件、医疗设备、辅助器具、智能家居等产品的强劲需求。这一趋势必然激励企业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出更加贴合老年人生理特征、生活习惯及个性化护理需求的适老化、智能化产品,促进养老服务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推动养老服务的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养老服务未来的发展为先进科技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助于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尽管我国智慧化养老起步较晚,但市场潜力足够大。近年来,我国智慧养老服务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进入黄金发展期。

——在国家层面,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发展健康管理类、养老监护类、心理慰藉类智能产品,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鼓励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老年用品和服务展示体验。

——各地也纷纷开展试点工作,已有多个成功案例印证了智能技术服务于老年群体的有效性:北京市西城区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与养老驿站照护服务,将机构养老服务送入家中。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的智能床垫,能实时监测心率、呼吸等体征数据,并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实时查看。上海通过实施长者服务“银色数字工程”,打造“智慧长者食堂”、开展“100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上线长者数字生活“随申学”微信小程序等,建立智慧养老的“四梁八柱”。山西省大同市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自主研发的“398贴心保”智能化终端设备和“398智慧养老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助救、助购、助餐、助医、助洁、助行服务,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但要明确,当前我国在智慧养老服务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产品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性不足、上下游产业链尚未完全打通等。同时,我国的智慧养老项目大多数尚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但随着政策支持、技术革新、家庭结构规模缩小以及消费观念转变,有分析预测指出,未来5年至10年,智慧健康养老市场将成为新型消费增长点和科技、商业创新源泉。

在此背景下,我认为未来智慧养老的发展将有几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首先是推广应用数智化陪护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将为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的陪伴、日常护理、健康监测服务,同时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娱乐需求。其次是在郊区、乡村和边疆地区普及智慧养老技术,通过远程陪伴、智慧医疗等技术手段,解决这些地区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再者是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的智力资源,促进其社会参与,实现老有所为。

为了推动我国智慧养老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有效结合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更好地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并从供给端、需求端进行梳理,把智慧养老服务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引导老年人形成新的消费观念。

建议依托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大数据中心,实现社区和养老院的联网与信息交互共享,利用万物互联的优势实现实时定位和远程监控,构建智能养老立体网络。在此基础上,精准把握养老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和需求,确保资源充分利用,人员各司其职。同时,将各级社康中心纳入网络,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全面的医疗支持与救治。

政府和市场应同向发力,尽快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互联互通性,方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让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作者:金 李,系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