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简介】
2012年10月24日,湖北省宜城市某水库内发现一具男尸,后经家属辨认,确认死者为陶某。2012年10月28日犯罪嫌疑人苏某(女,22岁,某医院护士)交待,在10月20日晚给陶某注射大量胰岛素致陶某昏迷死亡,后将其运到水库并抛入水中。
2012年10月27日及28日某某公安局法医分别2次对尸体进行尸表及尸体解剖,未检见明显机械性损伤,见各器官淤血。提取胃内容物进行毒物分析;提取部分肺、肝、肾组织及现场水样送本中心进行硅藻检验。
2012年11月20日某某公安局进行毒物分析,报告:提取胃内容物未检出鼠药(毒鼠强)、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等常见毒物成份。
2012年12月5日湖北同济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对送检的肺、肝、肾组织及现场水样进行硅藻检验,报告:在肺组织中检见少量与现场水样相同的杆状羽纹目硅藻,肝、肾组织内未检见硅藻
2012年11月7日某某公安局再次委托湖北同济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对陶某的尸体进行第3次法医解剖,以查明注射(损伤)部位、死亡原因。
【鉴定过程】
2012年11月7日在某某殡仪馆对陶某进行法医学解剖检验。
检验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149-1996法医学尸表检验、GA/T147-1996法医学尸体解剖、GA/T148-1996法医病理学检材的提取、固定、包装及送检方法》及本鉴定中心文件《TJFY/QM3-BL-1法医病理学尸体解剖作业指导书、TJFY/QM3-BL-2法医病理学尸表检查作业指导书、TJFY/QM3-BL-5法医病理学检材的提取、固定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查。
(一) 尸表检查
青年男性冷冻尸体(已解冻),尸长173cm,发长7.0cm,营养良好,发育正常。尸斑浅淡,位于腰背部未受压处,指压不褪色。四肢各大关节呈冻僵状态。双眼球凹陷,角膜重度混浊,双侧瞳孔不可见。双外耳道、口鼻腔干燥,口腔粘膜及牙齿完整,双手指甲发绀,双足趾甲苍白。
胸腹部大片尸绿形成,面部、颈部、胸腹部、双上肢及肩背部表皮广泛分布小片状浅表缺损,周围无生活反应;部分皮肤基本正常(打捞出水着衣服处)。
头顶部见冠状开颅解剖切口、胸腹部自下颏部至耻骨联合上方纵行联合解剖切口,均已缝合。
左上臂肩峰下12.0cm三角肌表面皮肤见0.5cm×0.5cm类圆形、已皮革样化的可疑出血点;左手第4~5掌骨背侧皮肤见0.5cm×0.5cm大小可疑出血点;左手腕上4.0cm背侧见一斜行、4.0cm×0.6cm条状擦伤。
(二) 尸体剖验及病理切片检查
头部
分离头部冠状解剖切口的缝线。头皮未见损伤,头皮及帽状腱膜未见出血,颅顶及颅底诸骨未见骨折,颅内未见出血,脑膜及静脉窦未见异常。取出完整脑,全脑重1400g,脑组织轻度腐败,脑底动脉未见异常,双侧小脑扁桃体疝及海马钩回疝形成,脑水肿明显。脑悬浮固定后,常规分离大脑、脑干及小脑,各切面未见异常。镜下蛛网膜下腔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淤血;脑组织轻度水肿,大脑皮质少数神经元坏死并见噬神经细胞现象,部分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血管周围Virchow间隙增宽。可见大量冰晶形成。
颈部器官
分层解剖颈部,舌骨上、下肌群及胸锁乳突肌均未见出血,舌肌切开未见出血。舌骨及喉头诸软骨未见骨折。
双侧腭扁桃体、甲状腺、喉头、食管大体未见异常,镜下各组织自溶并见大量冰晶形成。
胸腔器官
离断胸腹部纵行联合解剖切口处缝线,左、右膈肌高度分别位于第四肋及第四、五肋间隙。检查胸壁及胸腔,胸骨及诸肋骨未见骨折,胸膜光滑未见粘连,胸腔各器官位置正常,未见积血及积液。
“Y”形剪开心包壁层,心包腔内见35ml淡黄色清亮积液。主动脉各段均未见异常。心外观正常,重260g,顺血流方向剪开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及左心室,未见血栓及其它异常,左、右心室壁厚度分别为1.3cm、0.4cm;各瓣膜未见异常,其中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周径为7.2cm及7.8cm、二尖瓣及三尖瓣周径为9.5cm及14.4cm。常规切开冠状动脉各主支检查,均未见异常。镜下右心室中度脂肪浸润,乳头肌部分心肌细胞断裂。心肌组织自溶明显并伴大量冰晶形成。
心传导系统检查,大体未见异常,镜下窦房结、房室结及His束均未见异常。
气管及支气管腔未见泥沙等异物及溺液成份。肺表面及切面淤血、水肿,右肺重556g,左肺重500g(部分组织已提取送硅藻检验)。镜下肺多发性灶性水肿,灶性肺出血,部分肺泡呈代偿性肺气肿,肺组织自溶明显。
腹腔及盆腔器官
腹壁皮下脂肪厚1.5cm,腹腔及盆腔未见积血、积液等,各器官及大网膜位置正常。
肝组织块重1264g(部分组织已提取送硅藻检验),表面光滑,切面未见异常,胆囊充盈,胆汁呈墨绿色,未见结石。镜下部分肝细胞轻度水肿,部分肝细胞胞浆见脂肪空泡,肝窦受压变窄,部分肝窦淤血明显,肝细胞轻度自溶伴大量冰晶形成。
脾增大,重334g,大小15.0cm×9.0cm×5.0cm。镜下脾小体结构正常,脾窦淤血,脾自溶明显。
左肾重136g,右肾重100g(部分组织已提取送硅藻检验),皮质厚0.5cm,皮髓质分界清楚。镜下肾毛细血管丛及间质细小血管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自溶显著。
肾上腺大体未见异常,镜下肾上腺皮质萎缩,球状带轻度类脂质脱失。
胰表面及切面未见异常,胰总管通畅。镜下胰腺泡弥漫性自溶。
胃及胃内容物大部分已被提取。残存胃、小肠、阑尾、大肠大体未见异常,镜下胃、肠粘膜自溶明显。
膀胱空虚,膀胱、前列腺及睾丸大体未见异常,镜下膀胱上皮细胞脱落,各组织轻度自溶。
四肢
分离四肢皮肤及皮下组织,左上臂可疑出血点部位,切开见皮下有0.5cm×0.5cm类圆形皮下出血,对应皮下脂肪组织小片状出血,肌肉未见出血。左手背可疑出血点部位,切开见皮内及皮下有1.2cm×0.5cm条状出血,对应手背静脉出血伴显著扩张淤血。镜下左上臂皮下见小片状出血,局部组织结构紊乱;左手背皮下见小片状出血,对应手背静脉周围出血。左上臂及左手背皮下出血区内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
右上臂、右手背对应部位及四肢其它部位切开均未见皮内、皮下出血及其它异常。
(三) 免疫组织化学(IHC)检验结果
1.胰岛素IHC检测
应用鼠抗胰岛素单克隆抗体(Boster公司),对死者左侧手背、左上臂皮肤及皮下组织出血部位(即可疑注射针眼周围组织)进行IHC检验(SABC法),结果左手背、左上臂皮肤及皮下组织呈强阳性反应。选择自身胰腺做为阳性对照,结果胰岛部位呈强阳性反应;多种阴性对照反应结果均呈阴性。
2.鱼精蛋白IHC检测
应用兔抗鱼精蛋白多克隆抗体(Bioss公司),对死者左侧手背、左上臂皮肤及皮下组织出血部位(即可疑注射针眼周围组织)进行IHC检验(SABC法),结果左手背、左上臂皮肤及皮下组织出血部位及血管内部分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阴性对照结果均呈阴性。
(四) 法医病理诊断
1. 左上臂、左手背注射损伤
① 左上臂、左手背及左手背静脉出血;
② 左上臂、左手背皮肤及皮下组织检出胰岛素及鱼精蛋白成份;
2. 脑水肿,灶性神经细胞坏死;
3. 灶性肺出血,肺水肿,代偿性肺气肿;
4. 肝细胞轻度水肿及脂肪变;
5. 轻度肾上腺皮质萎缩及类脂质脱失;
6. 全身各器官淤血;
7. 右心室脂肪浸润;
8. 脾增大,重334g;
9. 全身各器官自溶及冰晶形成。
【分析说明】
1. 根据法医尸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陶某体表、颈部及各主要器官未见机械性窒息改变,肝、肾组织未见硅藻成份,结合现有案情、死亡经过、原尸检记录及照片,综合分析,认为可排除陶某生前溺死或其它机械性窒息而死亡可能。
2. 根据法医尸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陶某除左上臂及左手背皮肤及皮下出血外,体表其它部位及各重要器官未见明显机械性损伤,结合现有案情、死亡经过、原尸检记录及照片,综合分析,认为陶某左上臂及左手背生前有注射损伤(注射针眼),左上臂出血符合皮下注射、左手背出血符合静脉注射形成特征。
3. 根据法医尸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陶某面部、颈部、胸腹部、双上肢及肩背部部分表皮见分布广泛小片状浅表缺损,其周围无生活反应,结合尸体在水库中发现的案情、原尸检记录及照片,综合分析,认为可排除上述表皮浅表缺损为死后损伤,符合死后鱼咬痕特征。
4. 根据法医尸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陶某除注射损伤外,其它体表及各重要器官未见明显机械性损伤,结合现有案情、死亡经过、原尸检记录及照片,综合分析,认为可排除陶某因机械性损伤而死亡可能。
5. 根据法医尸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陶某各重要器官未见明显致死性疾病,结合现有案情、死亡经过、原尸检记录及照片,综合分析,认为可排除陶某因自身疾病而死亡的可能。
6. 根据当地公安机关毒物分析结果,陶某胃内容物未检出鼠药(毒鼠强)、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等常见毒物成份,结合现有案情、死亡经过、原尸检记录及照片,综合分析,认为可排除陶某因上述毒物中毒死亡的可能。
7. 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陶某左上臂、左手背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检测出胰岛素及鱼精蛋白成份,表明陶某生前曾局部注射过含有胰岛素及鱼精蛋白成份的物质;因鱼精蛋白加入胰岛素中起延缓胰岛素吸收的作用,从而制成胰岛素缓释注射剂(如甘舒霖30R等),结合现有案情、死亡经过、原尸检记录及照片,综合分析,考虑陶某左上臂及左手背注射过含鱼精蛋白的胰岛素药品(如甘舒霖30R等)。
根据法医尸检、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结合现有案情、死亡经过、原尸检记录及照片、毒物分析结果,综合分析,认为陶某符合左上臂及左手背注射含鱼精蛋白的胰岛素药物后(如甘舒霖30R等),因胰岛素过量致急性低血糖性昏迷而死亡。
【鉴定意见】
根据法医尸检、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结合现有案情、死亡经过、原尸检记录及照片、毒物分析结果,综合分析,认为陶某符合左上臂及左手背注射含鱼精蛋白的胰岛素药物后(如甘舒霖30R等),因胰岛素过量致急性低血糖性昏迷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