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有一项重要议程从一开始就备受瞩目——审议民法典草案。
胎儿有没有继承权、被高空抛物砸伤了该找谁、个人信息遭窃取怎么办……
老百姓关注它,理由只有一个——里面的每一个字,都为“你”而书写。
法安天下。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法治在护航幸福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从审议民法典草案到涉港国家安全立法,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下一步立法计划到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两会,不仅是重要的立法节点,更是人们表达民意诉求的重要时刻。
中国的法治建设,正在以人民可知可感的方式,为大国之治护航,也照应着普通百姓“过日子”的逻辑,为美好生活织密法治“针脚”。
回应时代,完善立法
一路走来,人们从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夙愿圆梦在即。迈入新时代,我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变得广泛,期待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对个人权益保护也变得更加迫切。
国家平安稳定、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法治是永远的“守夜人”。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今天,立法的精细化、精准化,成为了中国法治建设进步的生动写照。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场法治大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迅速行动、依法履职,作出关于全面禁止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食用的决定,部署启动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的立法修法工作。
5月25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围绕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制定生物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修改行政处罚法、人民武装警察法等。
与时俱进,回应时代和改革需求。
从民法典到一系列正在制定中的法律,我们看到了中国法治的温度和力量。
依法治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安宁的居所、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安康的生活。
从依法打击犯罪到维护社会稳定,从扫黑除恶到反腐败斗争,从舌尖上的安全到环境污染治理,从个人隐私保护到网络安全立法,如今的中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被公认为治安保障最好的国家之一。“平安中国”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这份踏实和心安,恰恰来自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每一步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法律援助,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进一步加强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诸多目标。
5月25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坚持“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决不让腐败分子逍遥法外、逃避惩罚;伤医扰医犯罪必须“零容忍”;坚决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做法;关乎人民群众的揪心事,人手再紧也要做到,工作再难也要做好……“两高”报告里的这些话,硬气!提气!
这样的安全感,直抵人心。
人民至上,民生司法更有保障
人民呼声,是第一信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为民的理念贯穿在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全过程。
司法机关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推出更加透明、更加便民的“阳光司法”新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信仰。
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严惩侮辱国旗国徽国歌犯罪,依法审理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案件,帮助农民工追讨欠薪,严惩虐待、遗弃、伤害老年人犯罪,加大反家暴力度,完善少年司法制度,依法严惩侵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犯罪,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司法机关努力做到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
疫情期间,各级司法机关勇于担责、敢于担当,主动服务疫情防控大局,认真落实依法防控要求,严惩各类涉疫犯罪,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依法服务复工复产。
今年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着力加强民生司法保障,认真贯彻实施民法典。坚持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不断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坚决依法纠正就业中地域、性别等歧视,坚决依法纠正无故解除新冠肺炎患者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
司法为民、司法暖民、人民至上,这样的价值追求,历久弥新。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一年。
“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
危难时刻,更加凸显法治的力量。
我们相信,无论是民法典等法律的颁布实施,还是一个个铿锵有力的承诺,未来的日子里,法治中国会护航我们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