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围绕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面探索、开拓、创新、总结,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越来越完善。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学会工作,对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中国法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年向中国法治国际论坛致信,先后多次对法学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批准在中国法学会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批准中国法学会组织编写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为做好新时代法学会工作提供重要遵循……中国法学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肩负前所未有的责任。
5年多来,中国法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发挥全面依法治国“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心任务履职尽责,全力做好加强政治引领、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拓展对外交流、培养法治人才及加强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坚持党对法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翻开中国法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法学会章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赫然在列。
举旗定向,领航掌舵。中国法学会八届会长会议强调,坚持党对法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新时代十多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表明,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修订实施关于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的相关规定,印发《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的若干实施意见》,召开3次常务理事会议和13次会长会议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举措……
过去的5年多,中国法学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错误观点,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践行者、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者、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培养者,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加强法学会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对学术会议、课题研究、评奖评优、对外交流等活动严把政治关、政审关,切实履行维护法学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职责。制定实施《中国法学会宣传思想工作协调小组工作规则(试行)》、《中国法学会关于履行所属出版单位主管主办职责的实施办法(试行)》、《中国法学会主管媒体审读工作暂行办法》、《中国法学会关于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的实施意见》等,加大对所属报刊网政治审读力度,对主管主办报刊1477期、8136万余字内容和网站、新媒体31.5万余条信息进行审读,牢牢把握法学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
繁荣法学研究 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理论是重要引领。
过去5年多,中国法学会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设立部级课题1180项,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研究等一大批高水平重大研究成果,充分彰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伟力、真理伟力、实践伟力。
过去5年多,中国法学会组织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论坛、习近平法治思想论坛,定期举办中国法学家论坛、中国法治论坛、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各研究会、各地法学会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精心举办年会、研讨会、学术论坛,组织课题研究,全国法学法律界持续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热潮。
过去5年多,中国法学会团结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法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围绕法治中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切实加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理论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过去5年多,中国法学会扎实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各项工作,依托《民主与法制》周刊创办《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编辑出版专刊33期;设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项委托课题71项,指导32个省级法学会建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课题组工作平台;扎实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词条”编写工作,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
5年多来,中国法学会切实履行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政治责任。持续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研究宣传阐释,充分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示范集成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2021年1月,中国法学会按照中宣部部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指导下,迅速集结了一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深度研究的资深专家队伍,启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编写工作。
历经8个月的编写和修改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正式出版,并于当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
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材已走进630余所法学院校、35所公安院校和近百所高职院校,成为高校法学类专业学生系统学习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不断深入。
为及时反映习近平法治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法学会组织专家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材进行持续更新。2024年8月,《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第二版)》修订完成。新修订的概论教材,充分体现了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部署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法治保障的精神和要求。
喜讯频频捷报传。
2024年12月,由中央宣传部、中国法学会组织编写的第二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正式出版。该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高校系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的核心课程教材。
牢记“国之大者” 更好服务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作为民法典编纂工作责任单位之一,中国法学会全程参加编纂工作,举办“积极推动民法典实施座谈会”,推动民法典全面贯彻实施。作为生态环境法典编纂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法学会积极履责,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形成5编1100多个条款的《生态环境法典专家建议稿(草案)》。
2019年8月23日,一场专门针对如何守护公众“头顶安全”的法治工作座谈会在中国法学会召开,十几位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法学法律工作者共话高空抛物坠物治理问题,共同提出将“高空抛物”行为作为刑事犯罪予以惩治的建议,有力推动高空抛物罪入刑进程。
回顾过去5年多,围绕党中央重要法治规划、重大立法事项、重点改革举措,围绕芯片立法、区域重大战略、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等研究领域,中国法学会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大力推进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社会基础。”
围绕“七五”、“八五”普法规划,中国法学会持续组织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法治宣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自2019年以来,在每年夏季举办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上,都会有几百名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在京高校的干部师生认真聆听报告会主讲人对最新法治理论的深入阐述。
2022年7月,“双百”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通过直播方式召开,这场别开生面的法治理论线上直播课一经开播就吸引了超800万人次观看。过去5年多,全国各地共举办“双百”报告会32.4万余场,直接听众1.3亿余人次。
5年多的时间里,“基层行”普法志愿者的脚步不断拓展,覆盖全国各省、市、县。走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荆州市坮林村,法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法治宣传草坪牌竖于道路两旁,法治宣传墙绘画格外醒目。
“2024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现场推进会在湖北武汉召开后,坮林村村民聚集法治宣传长廊街区,一同跟随普法志愿者学习有关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劳动用工、农村宅基地、民间借贷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5年多来,从城市社区到田间地头,从沿海之滨到高山草原,“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热度不断上升,影响力不断拓展,全社会尊法学法氛围浓郁,守法用法蔚然成风。
郡县治则天下安。
目光回溯至2019年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从广西梧州启航,目前已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763个县级法学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法学会及各级法学会已建立起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3714个,共有首席法律咨询专家23315人,为6600件案件提供过法律咨询意见。5年多来,省市两级法学人才资源不断被盘活,优质法治资源不断向基层倾斜。
在四川省江油市,一家设立在老百姓“家门口”的法律服务窗口——江油市法律诊所久负盛名。在这里,百余名法学会法律服务专家库成员轮班坐镇,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矛盾化解、政策评估等多元化服务。在全国各地,类似的基层服务站点正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
过去5年多,中国法学会及各级法学会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综治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调解中心、会员之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等平台,建立起100808个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地方各政法单位、法学院校、律所、企业法务部门中的法学会会员等积极参与其中,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协助企业化解法律难题,推动基层解决一批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和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法学法律工作者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的重要平台。
深化对外和对台港澳法学交流 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
“共建‘一带一路’需要良好法治营商环境。中国坚持开放包容、互利互赢,愿同各方一道,积极开展国际法治合作,为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法治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建设,连续两年致信中国法治国际论坛。
2019年至2021年,中国法学会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法治国际论坛并发布论坛宣言,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学法律界人士围绕“深化中国法治国际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国际经贸规则创新与完善”等主题深入探讨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治合作取得新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
法治是共建“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023年10月,中国(喀什)—中亚南亚法治论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举行,论坛发布的《深化“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倡议书》,从国际司法协助工作机制的完善、国际商事争端有效解决机制的完善、共建“一带一路”所涉及重大法律问题的学术研究等方面提出多条倡议,为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近期,在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拉共体法治论坛上,来自中国和阿根廷、巴哈马、巴西、智利、哥斯达黎加、古巴、厄瓜多尔、格林纳达、洪都拉斯、牙买加等17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国家的法学法律界人士展开深入交流,共话新时代中拉法治合作发展。
万里交好共命运,携手扬帆正当时。
从中国法治国际论坛,到中国(喀什)—中亚南亚法治论坛,再到首届中国—拉共体法治论坛,中国法学会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致信中国法治国际论坛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充分发挥国际论坛等平台的重要作用,落实好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法治之基。
凝聚向心力,画好同心圆。
过去5年多,中国法学会不断深化对台港澳法学交流,通过连续举办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举办两岸和平发展法学论坛、两岸青年交流研修班,组织召开“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座谈会”等形式,巩固拓展与台港澳法学法律界的联系,加大与中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交流力度。
据了解,2024年是连续举办“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的第16年,共有59名来自香港、澳门的法学院系学生和青年律师通过参访交流、青年座谈、破冰会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加深对祖国内地的了解,努力为祖国法治建设和港澳长期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从严从实加强自身建设 法学会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增强
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保持和增强先进性是群团组织的重要着力点,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
近年来,中国法学会围绕切实保持和增强法学会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围绕充分发挥法学会作为政法战线重要组成部分职能作用,从严从实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推进组织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方式创新,法学会规范化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法学会组织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切实把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落到实处。
为认真学习贯彻《意见》,中国法学会深入各省级法学会、高校调研,召开调研座谈会42场,深入研究会调研50余次,有力推进《意见》贯彻落实。各级法学会也纷纷拿出积极扎实举措,将《意见》部署落实落细落到位。
在深化法学会改革方面,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学会全部出台改革方案,地方法学会组织体系和研究会体系持续完善,全国县级以上法学会已增长到3226个,县(市、区)法学会实现全覆盖。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个人会员863210名,团体会员24321个,会员队伍持续发展壮大,会员发展服务管理工作更加扎实有力。
——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5年多来,中国法学会持续深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持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全面推进法学会党的各项建设,加强研究会及各地法学会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断强化,法学会机关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推进法学会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5年多来,中国法学会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每年召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认真落实《中共中国法学会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切实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制定实施《中国法学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的若干规定》,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加强警示教育和廉洁教育工作,锻造坚强组织、建设过硬队伍,推动中国法学会走好自我革命的“第一方阵”。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法学会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团结奋斗,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和使命担当,扎实推进法学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