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学术
2024年度法学研究课题摘编(第十期)

2024年度法学研究课题摘编(第十期)

来源:浚县人民法院 发布时间: 2025-07-01 浏览:13 次

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未成年预防犯罪的多元路径构建


主持人:刘阳,浚县人民法院刑庭法官助理

课题简介: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残忍性和冷漠态度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犯罪行为因其残暴性质引发公众恐慌,更因为犯罪者缺乏悔罪意识而令人震惊。仅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可能是不够的,需结合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系统性干预。

此课题聚焦于H市X县未成年罪犯案例,通过实地调研,选取X县近5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作为调研样本,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展开了关于X县未成年犯罪现象的相关研究工作,尝试提出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预防对策,为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视角,这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对于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的深层次和广泛性的探讨,同时也在寻找建立一种多样化的未成年防犯罪途径的可能性。

核心观点:

观点一:强化微观、中观、宏观三体教育作用

本研究独辟蹊径,提出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联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深刻融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多维交织与深度协同。力求突破传统的单一干预模式,以更加立体且系统的方式,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进行全景式的调控。在微观层面,注重从个体出发,强化未成年人自我预防与自我控制的意识,通过塑造其内在的道德感与责任感,提升对不良诱惑的抗拒能力,促进其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与理性;在中观层面,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紧密协作,推动家校社三方联动机制的全面落实,使得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社区关怀无缝对接,形成一张无形而坚韧的保护网,确保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迷失方向,始终在正义与善良的指引下茁壮成长;在宏观层面,则呼吁国家与社会层面采取更具前瞻性与系统性的措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完善就业指导与行业监管机制,消弭潜在的犯罪诱因,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更加清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观点二:基于地方调研构建“精细化犯罪预防策略”

通过对H市X县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的深入调研,结合地方性数据与社区特征,提出了一套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精细化犯罪预防策略”。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地方实际情况,将犯罪预防从宏观理论向微观实践转化,强调因地制宜的定制化干预措施。通过地方调研识别出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多重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心理辅导的不足、社区支持系统的薄弱等,进而提出综合性干预模式。例如,依托地方性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个性化干预,精准识别高风险未成年人群体,并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资源,为其提供及时的法律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支持。此策略不仅提高了犯罪预防的有效性,还填补了当前预防工作中“普遍化”与“泛化”缺乏精准性的不足,具有较强的地方适应性价值。

价值体现:

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X县2019年到2023年的未成年犯罪案例,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成果,结合调查访问,从多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并提出预防对策,完成了一项关于未成年犯罪的研究工作。这样一来,既能借助国家政策的力量来改进未成年生活的大环境,也能更加精确地处理个人的小问题,进而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未成年犯罪现象的发生。透过这些个案窥探全局并理解整个省份甚至国家的未成年犯罪情况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这有助于向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持,助力其保护未成年的未来发展,让他们能在光明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