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山城区法学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落实中国法学会“两个指引”工作要求,组织法学专家进驻村(社区),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政策宣传、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矛盾化解等法律服务,运用“四加四”和解公式,助力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基层高效能治理赋能提质增效。
【单独沟通+积极倾听】在意见分歧较大、矛盾纠纷激化,可能引发“民转刑”案件的情况下,首先将双方隔离,进行单独沟通,有效遏制事态的扩大蔓延。然后注重倾听当事人陈述,让他们把事情经过完整表达,把真实想法说出来,把积怨释放出来,法学专家和调解员的亲切接待和耐心倾听,有助于消弭对立情绪和冲动爆发,同时便于获悉事情的全貌以及矛盾的焦点。
肖某某因怀疑妻子孙某和李某有不正当关系,多次找到李某宣泄不忿发生肢体冲突。法学专家考虑到情感纠纷矛盾剧烈,极易爆发升级,对双方分别谈话,来回多次沟通后,李某承诺不再与孙某联系并且近日就去南方打工,肖某某也与孙某达成谅解,此次情感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政策法律+民俗传统】针对矛盾焦点涉及的各项法律问题,法学专家结合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详细解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逐项明确双方的法律责任,同时参考村规民约、民间传统及近年来周边村居民俗文化和日常生活标准,经全方位综合考量,制定切实可行的和解方案,以供双方在这个大致框架下进行磋商。
张某与王某恋爱三年,谈婚论嫁时张某认为王某坚持的彩礼及婚礼标准过高,协商不成提出分手,并要求王某返还订婚礼金和贵重首饰,王某拒不退还,引发纠纷。法学专家向王某讲解民法典和民间传统,王某认识到自己错误,两人重新商定了婚礼相关事宜,几天后高高兴兴登记结婚,婚礼前一对新人还专程到调解室向法学专家和调解员送上喜糖表示感谢。
【换位思考+互让折中】在民事调解中,双方当事人由于本位主义思想坚持己见,法学专家和调解员引导双方当事人转换角色,换位思考,在考虑个人利益得失的同时,也要替对方着想,做到推己及人。然后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进行调解,依照法律法规、依情依理,对双方当事人分别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引导双方各退一步、各让一分,利益诉求在互让折中下达成一致。
陈某某因身体不适请病假办理了待岗手续,申请原工作单位某电气有限公司支付医疗期间工资18000元、离职经济补偿金24000元,双方未谈拢引发经济纠纷。法学专家在法律调解中,结合双方利益,从不同立场逐项分析情况,并引导他们不断后退让利,最后双方达成协议,由该公司一次性支付陈某某医疗期间工资、经济补偿金、加班费共计28000元,陈某某很快收到全部款项,争议得到顺利解决。
【回访反馈+深度谅解】民间纠纷一般是在长期接触中,不满情绪堆积叠加产生冲突,即使利益诉求得到实现,但是实际上矛盾并未彻底化解,心结还在顽固盘踞,在一定条件下矛盾还会爆发甚至加剧,基于矛盾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法学专家和调解员在案结后,对当事人连续、多次回访,了解事情后续情况及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理劝解,促进双方深度谅解,切实做到案结事了、良性发展,真正实现双方和解、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同村村民田某和李某两家的承包土地东西相邻,近十来年,田某认为李某不断偷偷越界,在自己的土地进行耕种,双方因地块边界问题不断发生争吵,村委会多次调解未果。法学专家与调解员冒暑到现场调解,反复勘验后确定了双方的地边并做好标记,双方均予认可。调解结束后,法学专家3次回访劝和,双方终于达成情感认同,不仅解开了心结,消除了矛盾,两家还联手耕作互帮互助,昔日纠纷一朝化解,多年仇视结成睦邻,这个和解事例在三里五村津津乐道,成为茶余饭后的“头条”新闻,伴随着一个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村居好故事”广为流传,山城区法学专家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法学会会长李杰新说,“法学专家在化解矛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普通大众情怀,在定纷止争中宣传政策法律,在家长里短中真诚帮助群众,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赢得社会广泛赞誉,被居民群众亲切称为‘家门口的政策行家、法律顾问、平安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