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8月下
民法典彰显民族精神护航民族复兴

民法典彰显民族精神护航民族复兴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1-12-07 浏览:218 次

       民法典以党的坚强领导凝聚民族精神共识,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汇集民族智慧,以厚重的法律文化唤醒民族记忆,以科学的法理制度护航民族复兴。

       十年磨一剑,百年成一典。我国民法典经过岁月的洗礼,凝聚了几代民法人的心血,终于圆了十四亿国人的法典梦想。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民法典的诞生,不仅是新中国法治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更是中华民族伟大事业中的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节点上,民法典的实施,为我党永葆青春活力写下美好注脚,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添上浓墨重彩。

一、民法典以党的坚强领导凝聚民族精神共识

       民法典像一位从历史中缓缓走来的世纪老人,走过了66年的艰辛历程,凝聚了三代立法人的共同努力和智慧结晶,在经历了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未尽的民法制定活动之后,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民法典的编纂正式列入党中央重要工作议程。自此,新中国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开始紧锣密鼓有序推进。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成为民法典编纂工作的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时代呼唤民法典,国家需要民法典,人民呼唤民法典,但正是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示,民法典这部“盛世华章”才得以走过峥嵘岁月,迎来胜利曙光。因此,民法典能圆满完成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自始至终坚持党的领导。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编撰民法典,兼顾和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广泛的利益需要和最强烈的法治需求,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更加坚定了中华儿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汇集民族智慧

  民法典是以“民”命名的法典,始终体现了“人民至上”。一方面,民法典的内容是循着人的成长轨迹而设计。民法典共七编1260个条款,从对人的基因、胚胎的保护到出生之后未成年人的监护和收养,从结婚、离婚到维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再到死亡之后的遗体捐献、财产继承以及死者利益保护等,每一个条款背后都是一个大写的“人”字,都在致力于平等保护每个人“从出生到坟墓”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民法典的编纂过程是民主立法的典范。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和保护民事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五年来的编纂工作始终体现和遵循了民主立法的要求:从草案的起草到修改完善,立法机关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及时完善相关规则,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民法典各编草案最大限度听取民意、汇聚民智,做到了名副其实的以“民”命名,以“民”为本。如物权编草案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定,充分考虑了粮食安全问题,将守住耕地红线作为制度改革的底线;侵权责任编草案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可以适用惩罚性损害赔偿条款,保证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合同编草案将物业服务合同纳入有名合同之中,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法律保障。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民族智慧,民法典与民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以民法典为纽带的各民族成员的亲和力也越来越强,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更高层次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民法典以厚重的法律文化唤醒民族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可见,民法典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法理精华和制度精粹,如“礼、义、仁、智、信”“德治”“法治”等饱含理论精华的概念;又如“以民为本”“德法共治”“公序良俗”等蕴含美德的原理;还有“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远亲不如近邻”等体现私法文明的文化理念。民法典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民族法律之光再次点燃,唤醒了国人心中引以为豪的民族记忆。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曾经长期站在人类法律文明的最前沿;而今民法典作为传承中华法系精粹的新载体,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辉和魅力,必将推动中华法治文明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民法典以科学的法理制度护航民族复兴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伟大民族的复兴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我国民法典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民法典将“科学性”和“美德性”融为一体,构建起中国法治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民法典第一条提出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主要功能;民法典充分保障民事权利,直面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完善高空抛物坠物治理规则、推动业主自治的法律规则;民法典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民法典回应科技发展的时代之问,如人格权独立成编回应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侵权责任编则对网络侵权作出了更为周全的规定。可见,我国民法典不仅重视中国元素,也革新世界维度;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也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无论是人格权独立成编,还是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都将为解决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人格权保护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民法典在历史节点上为建党百年隆重献礼

       2021年注定是不同凡响的一年,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在这样意义非常的重要节点上,一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正式颁布并开始实施,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这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承载着我国法治建设里程碑式的重大深远意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谋事创业的领导智慧和披荆斩棘的奋斗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隆重献礼。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国民法典的初心和使命。读懂这份初心和使命,才能深刻体会党中央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的决心和毅力,才能真正理解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护航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民法典从纸面进入群众生活的开启之年,在这百年历史的交汇点,承载民族文化、凸显民族精神的民法典必将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走进人心,走向明天,走向世界。(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