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2023年11月
中央苏区基层治理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中央苏区基层治理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12-26 浏览:3337 次

编者按

11月15日至16日,由河南省法学会主办的第三届“苏区法制研究论坛”在信阳市新县大别山干部学院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苏区新时代法治建设。论坛期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肖建华、河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郝铁川等知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分别作了主旨报告,7名获奖论文作者作了交流发言。  

现对主旨报告及部分发言内容进行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中央苏区基层治理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肖建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伟大实践,在其中探索出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方法和经验,而苏区基层治理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探索的一种基层治理模式,它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中央苏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状况

在经济方面,赣南、闽西地区人民群众的自给自足已经难以维持,加之该地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人民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在工商业方面,随着洋货涌入中国市场,大量手工业者、农民随之破产,有的为了谋生甚至沦为土匪。在政治方面,赣南、闽西地区既有地方豪绅剥削压迫,又有外来军阀肆意蹂躏,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此外,新旧军阀在该地区不断更迭,战火绵延不尽,使得地区经济停顿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难以反抗。在文化方面,该地区文化教育水平低下,宗教迷信思想盛行。

(二)革命基础

闽南、赣西地区国民党控制能力薄弱,具有良好的开展革命运动的基础。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赣南、闽西就纷纷建立党的组织,带领群众开展斗争,推动工农革命。

(三)地理条件

中央苏区的地位范围大致处于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即赣南、闽西地区。这一区域地形复杂,河谷、盆地交错分布。这种地形使得陆上交通比水上交通更加不便。险峻的地貌导致地区可以利用的农业土地十分稀缺,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苏区提供了天然屏障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气候和自然资源方面,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二、中央苏区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以农民为主体

苏区的基层治理主要依靠农民群众,通过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形成了有效的治理机制。为此,做好农民工作对于苏区的基层治理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首先,保障农民权益,开展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得广大农民群众获得了土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苏区人民对土地这一基本生活物资的需求,也极大提高了人民参与革命事业的积极性。其次,兴办基层教育事业,扫除农民“文化荒原”。苏区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戏剧、游戏、墙报、演讲、报刊等,不仅使苏区人民学习到了知识,也营造了浓厚的革命氛围。最后,保障广大农民参政权利,为农民“当家作主”提供平台。“通过颁布法律条令,构建法律体系,为广大农民实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提供保障,并通过组建农民协会、成立群众法庭等形式,拓宽农民群众的参政途径。”此外,中央苏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妇女解放运动,伸张农村妇女权益、促使妇女在阶级革命的时代洪流中寻求自身解放。

(二)以民主为基础

首先,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由选民直接选出民主政权机关。具体措施主要有:政府人员一方面挨家挨户对群众进行宣传和教导,同时采取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苏区群众认识到参加选举的重要意义和选举经过,推动了民主选举制度在苏区建立健全的进程。其次,建立民主监督制度。苏区的群众除了能通过选举来行使民主权利之外,还可以通过政府设立的工农检察部、监察委员会等机构,对苏维埃政府和各级干部进行监督。再次,实行民主决策。苏区实行民主决策,重大决策都要经过苏维埃代表大会或各级苏维埃政府的讨论和决定。在军队基层作战单位,民主决策之风盛行。此外,在政府部门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大会闭会期间由各级委员会履行相关职能。最后,发展群众组织。苏区发展了各种群众组织,如工会、农会、妇女会、青年团等,从而让人民群众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中来。

(三)以法治为保障

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加强了法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据统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执政期间共颁布法律法规多达130多部。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之外还在诸多领域颁布了门类众多的法律条例,经济方面的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土地条例》文化方面的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教育行政纲领》等。此外,还颁布了选举法、婚姻法、劳动法等一系列的法规条例。

(四)以经济为支撑

发展经济,改善工农劳动群众的生活,使之更有力地支援革命战争,是基层苏维埃政权的又一重要职能。

发展农业经济。苏维埃政府按照《土地法》的规定将土地分给农民,带领群众进行春耕、夏耕、秋耕、冬耕运动,发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工作,积极开荒拓地、植树造林,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以各种形式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苏维埃政府组织动员一切力量参加生产劳动,以便促进经济建设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此外,基层政府还在苏区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的竞赛活动。

发展工业经济。中央苏区逐渐建设起中央军需工业体系和民用工业体系。在中央军需工业的开办方面,1927年东固农工革命军创办了最早的军需工业——养山兵器修械小组,此后军工企业不断开办,为革命战争提供了大量补给。在地方民用工业的开办方面,基层苏维埃政府也十分重视当地的工业建设,开办了大量的集体生产合作社。

发展商业经济。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经济政策,发展商业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首先,大力发展合作社商业。主要有生产类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等。其次,重视保护私营商业。在苏区,私营商业占有较大优势,其中小商贩占比比较高,达到70%-80%。


三、苏区基层治理的特征


(一)革命性

首先,生产与经济动员中体现出的革命性。中国共产党从苏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经济政策,达到既能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又能支援前线战争的目标,正确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文化教育普及的过程中为革命事业做准备。苏区开展的文化教育工作的内容具有鲜明的阶级取向和强烈的意识形态塑造功能,主要工作包括:开展全民教育宣传党的理论、创办红色报刊、铲除一切旧道德及封建礼教、铲除迷信活动等。经过教育的苏区人民树立起全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普遍具备了一定的阶级意识和政治常识。

(二)协同性

苏区基层治理的协同性主要体现在群众组织的设立上。在苏区“所有的人无论工人、农民、妇女、老年、青年、儿童都分别参加到相应的组织中,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在组织之外”这些组织主要包括赤色工会、雇工工会、贫农团、妇女会、青年团、互济会、反帝拥苏大同盟等各种类型。广大群众通过加入社会团体或者基层党组织,得以成为基层组织的管理者、建设者,有力的保障了群众参政渠道的畅通以及苏维埃政府政令的落实。此外,这些无所不包的群团组织“发展了群众的力量,提高了群众的情绪。”

(三)曲折性

苏区基层治理的曲折性主要由于苏区时期所处的特殊环境所导致。一是党在中央苏区所处的历史环境复杂凶险。二是反革命势力对新生政权的敌视与顽抗。三是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一定程度上也对基层治理工作带来了干扰。处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受到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给苏区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除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干扰,还有依托武装力量占据山寨或者屋围构筑起“白色堡垒”偷袭革命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反革命势力。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带来的错误指导,也给苏区的基层治理工作增加了困难,使之在曲折中摸索前进。


四、苏区基层治理的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央苏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全新的基层组织体系和政治结构,当前,在深化基层治理体系改革的背景之下,更需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夯实党的基层组织。

首先,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其次,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基层政权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最后,要加强基层组织的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组织的队伍建设是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在基层人才选拔方面,要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加强对基层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要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培养;在组织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的各项制度,规范基层组织的工作流程和行为准则,提高基层组织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二)注重群众参与

中央苏区时期,曾经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选举,以便于苏区的工农群众能够广泛的实现政治参与,使苏维埃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政权。在新时代,更要坚持走社会管理的群众路线,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能力。首先,要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基层政府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其次,基层政府应积极搭建群众参与政治的平台。感受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真正含义,使基层党政和人民群众之间实现合作关系上的平等。最后,拓宽意见反馈渠道。让群众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治理者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和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强调法治建设

政权建设必须以法治建设作保障,因此,在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积极推进苏维埃的立法和司法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首先,完善法律体系。苏区的法治建设为当下我们推进社会法制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面对新矛盾、新变化,必须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基层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基层治理法制化的重要内容。在坚持依法办事的同时也要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认真学习“浦江经验”等宝贵经验。通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执法司法工作、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等方式,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基层政府要创新普法形式。基层苏维埃政府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帮助群众了解法治建设,这些做法对当下的法治社会建设仍有借鉴意义。在新时代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改进宣传和教育方式,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法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渗透力和覆盖面,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合理运用法治的方式来维护公共秩序、保护个人权益。

(四)大力推进经济发展

在基层治理中,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基层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经济发展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制度建设方面,基层政府应做好和完善制度机制建设,为地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基层产业发展方面,基层政府应在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之上,提高善于结合地区优势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基层领导干部应积极探索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传统产业效能最大化。同时,基层领导干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分析和把握地方产业的比较优势,认真研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最新政策导向,因地制宜的打造特色产业,增加人民群众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


五、苏区基层治理经验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一)创新政治建设,强化政治统领

在新时代,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好用活苏区基层治理中政治建设的现实经验启示,从提升政治站位上统筹规划基层治理,准确把握基层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基层治理要依托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引领作用,创新治理模式,从而调动群众主观能动性,推进基层社会自治。

(二)加强理论武装,夯实思想阵地

在新时代,只有发挥好科学理论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起到的桥梁作用、巩固好基层治理现代化共同的思想基础,才能更好的将思想伟力和理论伟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思想引领是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灵魂。“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群众、教育群众,是党基层治理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地区高度重视基层理论宣讲,坚持宣讲主体多元化、宣讲平台多样化、宣讲内容聚焦话,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宣传主体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教师以及返乡创业人民、先进个人、大学生等积极作用,建成一支群众身边的理论宣讲队伍,形成人人讲理论、人人懂理论的良好基层理论学习之风。在理论宣讲平台方面,充分拓展理论宣传的平台载体,坚持“群众到哪,理论宣传阵地就延伸到哪”,让理论宣讲“随身听”,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平台载体作用,构建多层次、体系化的理论传播。在宣讲内容方面,理论宣传宣讲能在重要时间节点和党的重要会议、重大工作部署以及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等时机,针对社会舆论热点及时传播党的政策和主张。

(三)聚力文化振兴,丰富精神生活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之处,就是要聚力文化振兴、以文化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被满足。首先,以德化人,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在公共领域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开展关爱慰问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其次,着力优化文化供给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例如河南省新县千斤乡打造了“大杨湾村史馆”“付洼议事厅”“抱耳书香苑”等一大批文化展馆,赋予了美丽乡村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后,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评选、表彰优秀文化人才,通过该激励机制,带动队伍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持续开展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集中轮训,不断壮大农村文化骨干队伍。

(引注和参考文献略,本文收录时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