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2024年8期
“根在河洛”与河南法律文化的广泛影响(下)

“根在河洛”与河南法律文化的广泛影响(下)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9-26 浏览:1297 次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而河洛地区位于中原腹心,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此形成的河洛文化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频繁的移出、移入中原,又为河洛文化、中原文化及其法律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河南人移民各地引发“根在河洛”祖先记忆

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从西周开始,洛阳作为“天下之中”的概念就被提了出来,“中国”一词最早即来源于此。三代以降,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河洛地区也因此长期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政治上的强势使得河洛文化处于各地域文化的中心地位,辐射四方,同时也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包括夷、狄、胡、蛮的文化。各民族融合的结果使这块热土上形成了华夏民族,并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原人外迁的同时也将其风俗、文化带到当地,促进了文化融合发展,尤其对促进当时偏僻地区的发展尤为重要。

河南人因为各种原因背井离乡,他们虽然早已融入到各地生活中,但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故土,有着浓厚的思亲怀祖之情,其中客家人尤为典型。历史上中原汉人多次南迁,以致形成了一个特殊民系,即客家人。即宋代时开始有“客家”的称呼。这一称呼相沿千年未改,主要是由于南迁的中原汉人的礼俗、语言并没有完全被同化。中原人南迁有逃避战乱的因素,但也有些志士则是为了维护汉民族尊严,不肯在异族面前屈膝,并成为客家人忠勇保乡、崇尚正义传统精神的来源。因此客家人尚自重、自尊,无论迁移到哪里,都不肯舍弃固有的语言习惯,习俗也不肯轻易被外人同化,从而保留了原来的特色。其后与当地土著融合则形成了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个支系,即闽、粤、赣系。它是由南迁汉人与当代畲、瑶等土著融合而成,具有区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它以汉人为主体,同时包含经融合而‘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客家民系是具有独特方言、民居、民俗、民性等文化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是当今世界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据2003年《台湾世界客属总会乡情报告》,客家人经历五次大迁徙,使香港、台湾、东南亚各沿海城市,以至欧美各地都有客家人的足迹。客家人口达数千万,其中大多数分布在中国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贵州等省(区),海外涉及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客家人是移民各地的中原人中的重要组成,在他们的血液中始终保有一份对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的自豪感,在其对中原故土思念的同时,也传承发扬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客家人对河洛故土的追忆,代表了无数移民各地的河南人的心声。

中原法律文化在各地的传播与影响

中原人尤其中原士人播迁各地的同时,也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与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而且自汉代便开始的法律儒家化倾向,使得儒家文化逐步渗透到中国古代法律中。因此,通过中原移民传播儒家文化,也是对中原法律文化的传播。

历史上中原法律文化传播范围广、影响大。西晋末年中原士人流亡到南方与北方。南迁的士人在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典型的有谢氏家族,谢姓源于今河南境内,“永嘉之乱”时谢衡率领全家从今河南太康迁到了浙江上虞,而后发展成为江左望族。从东晋到南朝,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如千古名相谢安,使晋祚延续近半个世纪,其孙谢混是东晋宰相。谢氏家族还出了谢玄、谢石等军事家,谢尚、谢灵运等十多位文学家,此外另有玄学家谢鲲。在北方的中原人则传播儒学,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汉化,也进而使中原法律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后赵石勒,虽是羯人,但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对汉文典籍非常熟悉,而且设“君子营”,礼遇“衣冠华族”。

五代时光州固始县人王潮、王审知率将士入闽,闽地平定后,“潮乃创四门义学,还流亡,定租税,遣吏巡州县,劝课农桑,交好邻道,保境息民,人皆安焉。”王潮病殁后,其弟王审知继位,史载“审知虽起盗贼,而为人俭约,好礼下士……徐寅,唐时知名进士,皆依审知仕宦。又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招来海中蛮夷商贾。”王审知非常注意延揽士人,发展文化。跟随王氏兄弟入闽的除军队之外,还有落难的政客、士子、文人,此外因为福建远离硝烟弥漫的中原战场,因此也有很多士子、文人逃难至福建,不远千里投奔到王审知麾下。王审知珍惜这些人才,使得福建诗教渐昌,发展到宋代已非常繁盛。

靖康之乱及建炎南渡,促使大批中原士人迁往江南,据学者统计《宋元学案》中,北方籍思想家115人,其中14人籍贯为湖北、山东外,剩下101人皆为河南人,如邵伯温、王应麟等。他们分布在今江苏、浙江、江西、四川、湖南、湖北、福建、安徽、广东等9省30余市县。南渡潦倒的中原士子在他乡依然不废诗书,如河南府郭维迁移至今浙江舟山后,教授北学,从者如云。可见中原士人由于其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满腹经纶,在中原法律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发挥了较突出的作用。

迁移各地的中原人将当时先进的文化包括法律文化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广泛传播。如以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为根源发展起来的客家文化,就既表现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魏晋唐宋时期的中原世风。而客家文化重要传统之一就是崇文重教,不管条件多么艰苦,都把教育后代知书习礼放在首位。受其影响的台湾文化,同样把重教尚礼、祖述炎黄、姓氏文化等作为其文化核心。而流向海外的客家人,则又将客家文化的核心——河洛文化传播到海外。客家人在侨居地往往形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客家地方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的文化传承方式,牢固地维持了河洛文化在海外的地位,传承至今。总之,由于中原人向外移民,使得中原法律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在中国几千年的移民史上,中原移民把识大体、顾大局、吃苦耐劳、与邻为善、重礼仪、守法度等厚重的文化精神在祖国四方传播,经过与其他民族的长期融合,形成了今天团结奋进、知礼守法的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承弘扬传统移民法律文化,重在开创新时期移民法律文明,助推河南法治社会建设。首先,融合性是河南移民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在经济、信息、文化更加发达的现代社会,更要坚持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新移民的迁入,促使具有融合性特征的移民法律文化形成,以保障和谐中原的构建。其次,我们也要保持新时代河南移民法律文化多样性特征,在求同的基础上允许存异,以构建“和而不同”的移民法律文化的有机整体。最后,要注重移民法律文化的时代性。在弘扬移民法律文化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促进新时期移民法律文化的构建。(本文选自《河南法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