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2024年10月
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防范化解矛盾与赋能基层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防范化解矛盾与赋能基层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11-22 浏览:1501 次

文/王焕玲  莎  

摘  要: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创造性地化解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并于2023年迎来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有效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和城乡建设。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法治建设的新要求,如何更好践行和发展“枫桥经验”,以普法宣传、驻村帮扶、高质效释法说理为抓手,真正将群众的合理诉求解决好、合法利益维护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亟需破解的难题。该文笔者以所在县域政法机关执法司法实践为视角切入,进行浅显研究如下。

关键词:新时代“枫桥经验”  多元法律服务  矛盾纠纷化解  基层社会治理

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本内涵

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其内涵为“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经过不断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则更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运用自治法治德治等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尤其在矛盾纠纷日益复杂、有限司法资源无法满足诉讼需求增长的新时代背景下,“枫桥经验”已不再限于矛盾纠纷化解,而是演变为智能化、主动、事先预防,推动形成涵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现代治理体系。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政法机关亟需立足自身履职,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着力塑造尊法守法氛围,创新构建在法治轨道上解决群众诉求的闭环体系,更加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更好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持续深入领会“枫桥经验”精髓、探索“枫桥经验”实践,立足“预防、调解、法治、基层”, 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确保依照法定程序反映问题、依照法律法规解决问题,真正实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依法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以新时代“枫桥经验”防范化解矛盾、赋能社会治理的基层实践

近年来,笔者所在县域政法机关将全面依法治国加强社会治理有机融会贯通,深入践行和发展“枫桥经验”,持续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在法治轨道上依靠群众注重德治、强化自治,以高水平开展“法治副书记”等普法宣传、高标准落实 “驻村帮扶”工作制度、高质效释法说理为抓手,多举措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有力有效。

(一)以开展“法治副书记”等普法宣传为抓手,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笔者所在县域政法机关以平安建设工作为载体,以“强化法律监督、护佑一方平安”为主题,持续开展“法治副书记”等普法宣传,助力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有效提升。

一方面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该县积极选派各政法机关党员担任 “法治副书记”,对接全县各行政村(社区)通过充分发挥“法治副书记”专业优势,深入实施提升城乡居民法治素养行动,积极在村(社区)两委班子、综治网格员、退休党员中培养“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等法治人才,壮大基层法治力量和民调队伍。围绕“家庭和邻里纠纷”“征地补偿”等重点问题开展集中排查,对倾向性问题及时介入、调化一体,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就地息诉化解,实质性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另一方面提升多元普法工作质效。依托各政法机关的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以现场法治宣讲和座谈咨询等方式,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开展多元化普法宣传,对常用法律法规、政法工作职能、政法系统先进典型及事迹等进行广泛宣传。法治副书记每月围绕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邻里纠纷矛盾化解、反诈和防溺水等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引导群众依法依规办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二)以落实“驻村帮扶”工作制度为抓手,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笔者所在县域政法机关以驻村帮扶为抓手,促进多元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一方面持续聚焦“三零创建”“六防六促”等工作重点,促和谐、护稳定。政法机关党总支常态化联合帮扶村(社区)党支部开展“手拉手”结对共建活动,提升村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强化法治保障作用,不定期深入村(社区)和帮扶户家中走访,宣讲最新方针政策,开展反电诈、化解邻里矛盾纠纷等普法宣传,建立完善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常态化排查矛盾纠纷机制,及时发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遇事找法、化解矛盾信法,有效消除苗头隐患,防范信访矛盾累积上行。

另一方面以法治强德治、促自治,以实实在在的保民生举措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该县依据驻村工作队帮助脱贫监测户张某某事迹拍摄的《先锋印记》微视频,作为全县基层党组织“为民办实事”的唯一典型,被推荐至市委组织部并在市党建网展播宣传。对帮扶村已建成的猕猴桃观光基地、光伏发电站和香菇大棚等产业项目进行持续帮扶,为帮扶村种植1000余棵连翘树。通过消费帮扶、驻村工作队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鼓励1名结对帮扶人员外出打工期间学习专业技术,其今年回乡开办鞋厂,为该村60余名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以稳就业保基本民生、护社会稳定。

(三)以高质效释法说理为抓手,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笔者所在县域各政法机关始终将高质效执法司法为基本价值追求,同时注重法律知识和思想教育,持续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既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也注重涉案纠纷化解和“案结事了”,做实多元化司法救助,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

一方面着力发挥“三个作用”,实质化解矛盾。通过认真听取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头雁”作用,高标准开展点名约访、带案下访发挥各方协同作用,提高信访事项的分流处置效率持续完善各政法机关信息共享、联席会议等协作机制,凝聚合力解决矛盾。探索以座谈会、案后回访、走访调查等多元化方式,加大以案释法力度,对案发地、知情群众及相关诉讼参与人开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普法教育,最大程度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着力用好帮扶救助,多元化解矛盾。通过聚焦弱势群体司法保护,传递党的关怀与司法温情。该县检察机关分别与县法院、县司法局会签民事支持起诉工作协作机制,探索研发民事支持起诉数字监督模型,通过助力农民工追讨薪资等系列案件办理,获社会各界和群众好评。办理的李某某司法救助案,通过支持起诉变更抚养权,协调民政部门每月发放1050元社会救助金。通过加强与县各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以多元救助化解矛盾纠纷。与县慈善总会联动构建联合救助模式,联调联动破解救助资金不足难题,2022年以来累计为50余名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50余万元。

三、以新时代“枫桥经验”防范化解矛盾、赋能社会治理的基层之困

笔者所在县域政法机关虽在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方面做出一定法治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工作实效。但综合研判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化解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该县仍存在发展层次仍然较浅、法律服务力量相对较弱,需社会各职能部门协同履职,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产品为目标,有效破解基层群众“不堪讼累”的现实窘境,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因当前城乡社会治理中的法律服务资源尚未实现全覆盖,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及对公平正义的法治诉求。加之部分基层群体思想认知仍较为狭窄,多局限于“请律师”“打官司”,未能认识到普法宣传、矛盾化解的重要作用,主动获取多元化法律服务支持的渠道不够通畅。

(二)因执法司法办案一定程度上仍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间和人员力量上均有所倾斜。从而导致除司法行政部门外,其他如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法律服务工作者也多数为办案人员兼任,未能根据基层治理实际需求持续补充,专业人员紧缺现状仍较为严峻,普法宣传力度不够大、效果不够突出

(三)因长期以来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纠纷多数通过单一渠道的民事司法程序和诉讼方式解决,人民群众多数信“诉”不信“调”,基层法律服务体系自我发展动力缺失,加之缺乏科学规划和制度资金保障,在促进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诸多瓶颈问题。

四、以新时代“枫桥经验”防范化解矛盾、赋能社会治理的基层之策

如上所述,笔者所在县域政法机关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等方面,聚焦普法宣传、驻村帮扶、释法说理等做出了系列探索,助推防范化解矛盾、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但如何推动各社会职能协同履职,实现“诉讼+调解”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最大化运行,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仍需研究推进。笔者仅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一)全力构建多元化法律服务规范体系,妥善化解基层治理矛盾纠纷。要充分考量当前主要社会矛盾和法治建设基础的时代转变,探索以“政府保障、政府指导和监管、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实现政法资源、司法资源、政务资源、行政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持续有效化解。要更加积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积极推动成立调解协会,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对基层民众精准开展普法宣传和释法说理,助推诉源治理质效不断提升。要按照“群众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力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工作原则,有针对性地分类施策,逐步解决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法律服务产品不足、不优等问题。

(二)推动社会职能部门协同联动,以“诉讼+调解”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政府建设要求政法干部必须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群众能力,既充分发挥“诉讼”在服务基层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方面的主导性作用,又深刻认识柔性法律服务的“浸润”效能。要持续建立政法机关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动员村组干部、调解员、网格管理员等人员力量,将日常排查和重要时间节点集中排查相结合,全面调查了解矛盾纠纷来源,及时疏导化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汇聚律师、公证机构从业人员等法律职业力量,实现有效衔接、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发挥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咨询等作用,促进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

(三)以高质效法律服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想要实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作为重要保障。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依靠法治、践行法治,以高水平法治服务高质量发展。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探索完善“行政+政法”监督模式,为促进党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助力提升行政管理和法治化水平。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需求,动员支持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法律帮助,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王焕玲为卢氏县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陈莎卢氏县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