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卫军 张继峰 莫明星
扎根基层、走近群众、服务民生,洛阳市法学会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广泛开展诉源治理、多元解纷工作,创新成立了“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中心”,深入探索“1351”法治服务工作法……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洛阳经验”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洛阳、平安洛阳作出积极贡献。
自开展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以来,洛阳市、县两级法学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全市政法工作,积极担当、主动作为,深入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和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协调融合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实用实效,探索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洛阳经验”,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洛阳、平安洛阳作出积极贡献。
服务大局,把解决疑难复杂问题作为首要职责
洛阳市涧西区法学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河南牧真律师事务所设立法学会服务站,同时在服务站和涧西区法院成立“赵晓阳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作用,围绕“四个重大”积极服务中心工作,紧盯一批“骨头案”“钉子案”,参与化解问题楼盘、金融诈骗等社会信访积案,先后向党委政府提供专业精准的法律意见50余件次,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提供专业法律支持,促进社会矛盾的有效解决和法治环境的持续优化。
工作中,打造特色服务品牌,积极发挥法学会智库辅政作用,在涧西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设立服务军转和退役人员的“小板凳志愿者工作队”,走进社区做“群众身边的法律明白人”,普法宣讲在房前屋后,矛盾纠纷调处在群众身边。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132工作法”(即一个平台、三个商量、二个目标),参与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等。其中,2024年上半年广泛开展诉源治理、多元解纷工作,累计化解各类案件48起,涉案标的额3400余万元。
党建引领,把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做深做实
洛阳市洛龙区法学会开元路街道定鼎门社区服务点充分发挥法学会“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创新开展“党建共建+普法用法”模式,配备50人开展基层普法宣传工作,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普法工作的前沿阵地,依托社区“零点学堂”,常态化开展普法微讲堂,宣传民法典、电信诈骗防范等。
创新成立了洛阳市首家设在社区服务点的“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中心”,中心设置心理疏导站、家庭教育指导站、沉浸式体验馆等功能区,针对近些年校园欺凌、性侵未成年人事件频发现象,完善建立跨部门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司法保护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政府保护、社会保护的紧密衔接,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挽救失足未成年人以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合力。
服务点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先后解决各类纠纷24起,调解率100%,有效推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多元化。该基层法律服务点先后获得“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宣教示范培训基地”“洛龙区青年普法志愿者宣传教育基地”等荣誉。
惠民为民,让基层法治服务可感可知
涧西区法学会重庆路街道第三社区服务点以建强“家门口”的服务点为目标,深入探索“1351”法治服务工作法,依托社区邻里中心、综治中心建强法学会服务点,整合多方力量,开展矛盾纠纷化解、诉源治理、法治宣传教育等服务活动。
完善健全“法学会服务点+法治网格+法律明白人”工作模式,积极引导法学会会员进驻网格,共同推进社情民意联排、安全隐患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人员联管帮等工作,实现法律服务“面对面”“零距离”。该社区服务点先后荣获河南省规范化社区、洛阳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洛阳市基层“品牌化”法治文化阵地示范点等荣誉30余项。
典型带动,因地制宜推进首席和站点建设
宜阳县法学会坚持将召伯文化与普法宣传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相互贯通,积极探索构建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善治基层社会治理“五治模式”。
以甘棠村召伯文化为基础,打造“甘小棠”调解品牌,组建12支志愿服务队,吸纳360名志愿者,服务点嵌入“调解”功能,辐射带动周边12个行政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调解矛盾纠纷120余起。
全县聘用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共1980名,实现行政村法律“明白人”全覆盖。组织多方力量扎实开展普惠性普法、订单式普法、创新型普法,年初以来,共开展普法宣传168场次,化解矛盾纠纷625起。宜阳县在省市法学会工作中连续多年获得先进县区的荣誉称号。此外,宜阳县还先后荣获了包括全国司法宣传和通联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守法普法示范县、河南省优秀社科普及志愿服务团队等多项荣誉。
洛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法学会秘书长申伟民表示,市法学会将聚焦党政所需、群众所急、法学会所能,持续打造特色鲜明的基层法律服务站点,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作用,推动服务站点建有所用、建有所为、建有所效,切实增强基层服务站点工作成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洛阳实践中贡献智慧、彰显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