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百年党史】我国首位深入南极腹地考察的女科学家

【百年党史】我国首位深入南极腹地考察的女科学家

来源:共产党员网 发布时间: 2021-07-20 浏览:3993 次

△金庆民首赴南极时在“极地号”科考船上拍摄

△金庆民首赴南极时在“极地号”科考船上拍摄

1988年11月2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金庆民,随中美联合登山科考队抵达南极腹地最高峰——海拔5140米的文森峰进行科学考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探访这块生命禁地的女科学家。孤身一人在无尽冰原上考察四天后,金庆民惊喜地发现了一条赤铁矿带。

△金庆民(左)和队友在进行科学考察

金庆民:1988年12月2日,在我工作了16个小时以后,在一个裸露的山岩上发现了铁矿露头,我把一面微型的绸子做的五星红旗牢牢地插在了矿体上,上面写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金庆民,1988年12月2日20点20分30秒在此发现铁矿”。我回身面对着一望无垠的冰原,高喊:中国人在南极发现铁矿了!

△1988年12月2日,金庆民(前)在文森峰发现赤铁矿带

△1988年12月2日,金庆民(前)在文森峰发现赤铁矿带

金庆民在文森峰发现铁矿,填补了我国在南极地质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更为中国在国际南极研究方面争得了发言权。早在1986年10月,金庆民就随中国第三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她的第一次南极科考之旅。两年后再赴南极,她想要完成的任务更加艰巨。

金庆民:我们中美文森峰登山科考队于11月26日的凌晨到达了爱国(者)山大本营,三个小时以后,到达了文森山的登山大本营。

△金庆民撰写的南极日志

△金庆民撰写的南极日志

攀登文森峰的科考队中共有三名中方代表,另外两名都是曾登顶珠峰的优秀登山运动员,而金庆民当时已49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进入南极腹地的第三天,其他队友开始向极地之巅发起冲击,为了不给队友拖后腿,金庆民选择独自一人留在营地进行科学考察。难得的是,富有记录意识的金庆民随身携带了一个录音机,为我们留下了她在南极腹地的一段段珍贵的声音。

金庆民:谁都想作为世界上第一位征服文森峰的女性,但是呢要条件允许。所以我就想到,为了保证这一次登山科考的全面成功,我就只有放弃登顶了。

△南极最高点文森峰

△南极最高点文森峰

当队友们开始向下一个营地出发后,金庆民开始独自在茫茫的冰原上进行地质考察工作。发现铁矿的那一天,她背着刚刚采集到的矿石返回营地,途中险些遇难,但她给自己下了死命令:要一直走回营地,一分钟都不能休息。

金庆民:我现在确实有点感觉到孤寂,刚才摔了一跤,这会儿爬起来再前进,还要到山头去工作,千万不能掉到冰裂缝,否则是没有人来救的。

△文森峰,位于南纬78度35分、西经85度25分,是南极大陆埃尔沃斯山脉的主峰

从1956年到1987年,全世界共有35位勇士征服过这座南极第一高峰,但其中没有一个中国人,更没有女性。金庆民一生曾三次深入南极,并且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考察,她说,那不仅是她一个人的勇气和坚持,更是因为,无论她身在何地,总能听到祖国母亲的呼唤。

党史回眸

1946年

7月20日 中共中央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从本质上分析敌我形势,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指示从军事、政治和经济三方面,为我党我军规定战胜敌人进攻的方针、原则和方法,并强调指出:“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在党中央领导下,全解放区军民紧张地动员起来,英勇地抗击蒋介石的军事进攻。

1954年

7月20日-25日 中华全国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代表邓子恢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林伯渠向大会致祝词。会议决定将中华全国合作社改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通过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章程》。

1993年

7月20日-23日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在北京同时召开。朱镕基在会上指出,财税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整顿财税秩序,加快财税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进行整顿,在整顿的基础上加快改革。

1994年

7月20日-2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作出中央政府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此后,中央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西藏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194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号召全党全军树立打败蒋介石的信心,并规定了战胜敌人的正确方针、原则和方法。图为当时的报道。

194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号召全党全军树立打败蒋介石的信心,并规定了战胜敌人的正确方针、原则和方法。图为当时的报道。

1979年7月20日,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建设者点燃开山炮时的场面。

1979年7月20日,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建设者点燃开山炮时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