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区法学会在省、市法学会的指导下,立足实际,突出创新,大力推进法律服务工作,在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一、整合资源,建强服务团队
一是加强法学会自身建设。今年以来,红旗区委、区政府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将红旗区法学会机关由原来的2名人员扩编至5名,落实了2间专用办公用房,在新乡市率先建立了法学会党组。同时,还制定完善了《法学会章程》《法学会工作制度》等工作制度,法学会工作步入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
二是设立行政和法律专家库。为做好法律服务,红旗区组建了由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共44人组成的行政专家库;从辖区律师事务所中优选14名律师组建了法律专家库,这些专家律师涉及刑事、民事、公司、金融、劳动保障等6大行业。专家库主要用于服务矛盾纠纷调解、信访积案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专家库的建立,使党委、政府有了“智囊团”,基层组织有了“服务站”。
三是建立法律志愿者服务队伍。红旗区立足辖区实际,组建了有律师、综治专干和离退休人员组成的210多人的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为规范服务,统一制作了服装,设计了专门的队旗、会标,集中举行了宣誓仪式,为做好法律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打造平台,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依托红旗区法学会建立了法律服务工作站;依托镇、办事处和村、社区矛调中心,以政法专干为主,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室)。截至目前,7个镇办、42个村、3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并建有规范的台账和制度,统一设计制作了《法律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工作记录本》,编印了《工作手册》。
二是成立志愿者服务中心。在区法学会成立了志愿者服务中心,配备了图书、电脑、日常文体用品等,为志愿者提供学习、沟通、交流的场所。中心设立了奖励机制,鼓励志愿者们积极开展法治调研、法律服务、慈善公益等活动。
三是开展“对接”活动。按照“属地管理,就近联系,结对共建”的原则,将全区律师事务所与所在辖区镇(办)完成对接联系,为镇(办)提供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共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截至目前,区7个镇(办)都与辖区内的律师事务所完成了对接。
三、主动作为,拓展服务领域
一是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红旗区作为主城区,近年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项目任务较重,改造难度较大。法学会积极组织成员单位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开展调研,梳理总结改造工作中的法律风险点,制定相应处置意见或建议,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近年来,先后开展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16个,有14项得到了实施,均未发生重大涉稳问题,有力保障了项目的推进与实施。
二是处理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因非法集资引发的不稳定问题接连爆发,红旗区出现多起参与非法集资群众围堵政府办公场所和道路事件。为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红旗区法学会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组织会员与处非办联合成立了工作小组,与受损群众代表积极对话,提供法律服务,让群众了解政府处置非法集资的政策和过程,成功化解了多起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
三是全力参与防汛救灾。7月9日,新乡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灾害,红旗区作为主城区受灾严重。水灾过后,因小区车辆等被淹引发的赔偿问题较为突出。为有效化解矛盾,红旗区法学会组织20余名法学专家和律师深入到受灾严重的小区,驻点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并编印了《红旗区灾后处置工作手册》发放给群众,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有效稳定了群众情绪,缓和了矛盾,维护了灾后稳定秩序。
四、创新服务,丰富宣传形式
一是开启“互联网+”宣传模式。创办了“法治红旗”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了手机普法平台,有专人负责维护和更新,设有工作动态、法律讲堂、案例解析、法律服务等板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视频、漫画、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即时推送图文法律新闻资讯和普法微视频,着力宣传贴近百姓生活的法律知识。截至目前,共发布15期32篇文章,粉丝量过万。
二是组织专题宣讲活动。为了依法打击处理信访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社会秩序,今年以来,红旗区法学会从会员中推选出5名人员组成宣讲团,深入到街道、社区开展了15场“依法信访”专题宣讲活动,有效提高广大群众依法信访的自觉性,共同维护了良好的社会和信访秩序。
三是举行大学校园安全防范报告会。今年9月红旗区辖区内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工学院、新乡医学院等5所高校陆续开学,近4万新生集中入校。为预防和遏制针对高校师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红旗区法学会会同辖区公安分局走进高校,为数万名新生上了一堂深刻的安全防范教育课。同时,打破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符合青春期实际、大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的防范方法,联合河南工学院在建立了集视、听、体验相结合的第一家三维立体安全教育体验馆,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