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法学会联合市综治办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强化领导责任制,迎难而上,务实苦干,积极开展参与政法综治试点工作,为推动法治开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发挥人才优势,提供智力服务
开封市法学会出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后,在全市法学、法律实务部门中精心筛选法律专家49名组成法律专家库,按照“5+2”模式运作,即按专业分为民商、刑事、行政、环境资源、地方立法五大类,每一类设总召集人一名、联络员一名。在工作方向上提出“四个服务”,即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本地政法中心工作,服务基层和群众,服务法学法律工作者。在工作内容上提供“八个服务”,为党委政府提供法律顾问委员,为立法部门提供立法咨询委员,为人民法院提供陪审员,为司法行政部门提供人民调解员,为检察机关提供人民监督员,为信访和公安提供信访代理员、评议员、信访积案化解员,从而推动试点工作稳步发展。发挥市法学会专家委员的作用,不断健全多元化解网络,完善排查研判机制,提升化解处置能力,确保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难事不出县(区),矛盾不上交,人员不上行。相继组织举办“全市政法信息宣传工作培训班”、“全市法学会干部培训班”等6期培训班,培训政法综治、法学会干部1000多人次,不断提升法学会在参与政法综治工作中的能力和水平。
二、参与平安创建,促进平安建设
开封市法学会积极参与平安村(社区)“双创”活动,推进健全全市2048个村(社区)治安会、治保、调解组织建设。指导村(社区)治安会、治保、调解组织积极发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的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平安村(社区)在“双创”活动中的达标率为86.3%。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组织法学会会员、青年普法志愿者等举办各种法律法规、安全知识讲座,制定、完善应急预案4000多个,组织疏散演练6000多次,排查整改各种校园安全隐患近300多项,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按照“条块结合”的方式,联合市卫计委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联合市工商局开展“平安商场”和“平安市场”创建活动;联合市交通局负责“平安车站”创建活动;联合市工信委负责开展“平安企业”创建活动;联合市旅游局负责“平安宾馆(酒店)”创建活动和“平安景区(景点)”创建活动。
三、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
一是强化专业调解,建立交通、医疗等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17个,调解案件1360起,把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二是按照“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对涉及群众利益重大事项由决策单位根据事项的性质和分类有针对性地邀请市法学会会员参与,按照评估程序认真开展风险评估,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的发生。今年以来,开封市对56件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和事项全部进行风险评估,有效减少重大不稳定因素。三是做好化解社会隐患,对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第一时间进行研判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为建立健全维稳信息研判和交办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操指导。共排查各类涉稳隐患2500余条,分别研判上报。四是组织会员和青年志愿者参与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社会适应性帮扶等工作,市、县、乡三级均配齐配强了专职工作人员,不断充实社区矫正工作的力量。加强“雨霁”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市拥有社区矫正志愿者1965人,其中法学会会员和青年志愿者占到一半以上。
四、开展法治宣传,营造法治环境
在《开封日报》开设专刊,《汴梁晚报》开设专版,《开封手机报》开设专栏,与河南日报、河南法制报、开封电视台、开封电台等媒体充分合作。不断丰富普法方法手段,开拓新阵地新载体新形式。发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熟练掌握、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微视等新媒体,积极利用开封政法网、开封政法综治工作微博、政法综治微信平台等手段广泛开展政法综治工作宣传。做到现代传播技术发展到哪里,法治宣传教育手段就跟踪到哪里,使法治宣传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同步同行,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渗透力。各县(区)法学会围绕全市重点工作,在省市媒体广泛宣传各项政法综治工作,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