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县两级法学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促进法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为服务党委政府、服务法治实践、服务基层群众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 坚定工作方向,开展应用型法学研究
一是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需求为方向。对关系全市经济社会生态“三重转型”的重大现实问题,市法学会积极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从法治的角度建言献策。抓住被赋予地方立法权的契机,组织会员积极参与首部地方法规—《白河水系水环境保护条例》立法的调研、起草、修改、咨询和论证等工作,为市委中心工作保驾护航。二是以基层法治实践为方向。针对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等关键问题,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如市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研究成果《交通事故案件中保险公司诉讼费负担问题研究》在省级刊物刊载,《不真正连带责任适用规则研究—基于法院生效裁判观点的考察》获得河南省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年会二等奖。三是以解决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为方向。市法学会与市综治委联合研究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问题,出台《关于建立南阳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的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提升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二、突出三大服务,助力法治南阳建设
一是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每年市法学会结合工作需要,筛选确定法学研究课题,定期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部门呈报《成果专报》,使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直接进入领导视野,促进转化应用。如组织撰写的课题《平安南阳建设实践》,为2016年出台的《中共南阳市委、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社会治理的实施意见》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服务基层法治实践,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认真选题,精心策划,办好主题论坛。去年4月,指导方城县举办了张释之法治思想与地方政府依法治理研讨会,从战略高度挖掘、阐述张释之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的历史价值。12月,指导淅川县以“保水质,护运行”为主题举办了首届“豫鄂陕三边区域法治论坛”,加强了豫鄂陕三边区域南水北调水质保护的法治交流与合作。同月,市法学会举办了“社区矫正理论与司法适用”高端论坛,为促进《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颁布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服务基层社会群众,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依托县(区)法学会法律服务站,邀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以及其他组织入驻,多渠道开展对外委托、委派调解,引导矛盾纠纷繁简分流、快速化解。强化调研指导工作,完成《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问题实证研究》等多个课题,为改革工作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指导全市基层法律服务站,以诚信调解室为阵地,选派优秀律师进基层,以“第三方”身份为基层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法律援助、法治教育、矛盾化解等全方位服务。
三、搭建学术载体,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常态化合作机制。市法学会积极推动建立与市委、市人大法制委、市政府法制办、市政法各单位合作研究机制,组建了第一批70人的南阳法治智库,推荐法律专家、法律人才为法律顾问,发挥学术委员会学术评议和咨询机构的作用,对地方立法进行专题研讨。二是构建法治文化示范区。以新野、唐河、方城、社旗、南召、宛城、卧龙7县区为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区,打造全国一流、河南第一的“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区”。探索基层与全国知名高校建立“校地合作”,借助法学大家的影响力向全国推介南阳,加强法治专业人才的输送和培养,完善“优质生源基地”合作协议框架。三是拓宽转化渠道。围绕全市重大法学理论、法律实践问题开展研究,推出有价值、有影响、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南阳法学动态》《成果专报》《立法建议》等多种形式及时反映,使更多的优秀法学研究成果进入决策层视野。依托市、县两级“一网一微一端”三矩阵系统,发布信息,展示研究成果,促进资源和信息共享。四是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加强市级法学研究立项课题管理工作,完善课题结项审核标准,出台《南阳市法学研究年度立项课题经费资助管理办法》。建立法学研究成果评选体系和评价办法,出台《南阳市法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办法》,设立“南阳市法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建立考评机制,市法学会对各县区、各学科研究会法学研究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将年度统计法学研究成果被党政机关和司法、执法等部门采纳数,会员承担课题数以及出版发表的论文专著数等,作为评先争优的重要依据,激发了广大会员法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