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风采
推动“首席”与基层服务站点“双向奔赴”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法学会探索“三双”工作法

推动“首席”与基层服务站点“双向奔赴”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法学会探索“三双”工作法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9-05 浏览:2459 次

今年以来,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法学会积极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与基层服务站点有机结合,探索“双轮驱动、双边组团、双向发力”多维融合的工作模式,畅通了优质法律资源下沉和基层法治效能上扬的“双向奔赴”之路。

淇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法学会会长李英锋表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是法学会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有效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抓手,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民生的优势。淇县法学会将两项工作深度融合,积极发挥法学会在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坚持“双轮驱动”,建好基层法律服务“主阵地”

淇县法学会始终将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将“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分类推进”作为站点建设原则。根据鹤壁市法学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法学会工作站(点)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建立规范市、县区直单位法学会工作站指导意见》,淇县法学会依托县、乡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社区)矛调室,在乡镇层面、村(社区)层面、园区(企业)和执法部门层面建立门类齐全的法学会工作站,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区)全覆盖,打造了纵向三级贯通、横向融合协同的基层服务站点体系。此外,还根据村(社区)法治资源和法律需求情况,按照“四象限工作法”将184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站点分成四类,每类设立3个层级、2个典型,以梯次化推进、差异化组团的方式推进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

李英锋介绍,法学会工作站由政法委员兼任站长,将基层法治队伍“会师整编”,通过开展“3+X”(3即党支部书记、法律顾问、驻村民警,X即乡贤、“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等)的方式,组团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进行法治宣传,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同时,深入企业园区,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委员会,整合全县政法系统专业法律力量和企业法务力量,组建熟悉法律、经济、金融等复合型“法治护航园区服务队”,打造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综合队伍。

为了更好地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淇县法学会将“首席”下沉基层作为支撑性工作,从100人的专家库中,按照“三有两无”(三有即有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有丰富的法治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权威、有对法律高度负责的执着和乐于奉献精神,两无即无违法违纪犯罪记录、无行业不良记录)选聘27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通过“双向选择、业务对接”的形式,选派9名实践经验丰富的“首席”下沉到基层服务站点,在乡镇(街道)成立“坐诊”工作室,在村(社区)设立巡回联系点,有力地解决了基层优质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的难题。

与此同时,淇县法学会积极构建“‘首席’+站点”体系,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报送、“首席”咨询、教育培训、基本服务、考核奖惩等6项工作机制,制定案件受理等15项运行机制,打造“领导(部门)点单—法学会派单—‘首席’接单—专家团队办单—学会考核评单”的精细服务流程,统一制作工作台账、编印服务手册,规范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并建立对“首席”和基层服务站点监督评价、监督反馈机制,出台双向考核机制。

截至目前,淇县法学会高标准建设工作站28个、服务点187个,这些基层服务站点全部做到“实体化、实战化”运行。今年以来,全县各基层服务站点主持或参与决策论证259次、风险防控58起、矛盾纠纷调处7000余起、信访积案化解142起。

坚持“双边组团”,配强基层法律服务“主力军”

居住在淇县朝歌街道的赵某和王某原为好友,2018年,双方相约共同盖房。房屋位置在前排的王某认为厨房放在东侧布局合理,因此希望将厨房放在东面,于是他找到房屋位置在后排的赵某商量此事。赵某认为王某家楼高4层,没有设计内部直通楼顶的烟道,只能向后排油烟,厨房放在东面的话排烟位置正对着自家的大门口,且因周围环境的因素院子里油烟不易散去,因而不同意王某的决定。最终,王某还是执意把厨房建在了房屋东侧,两人因此心生嫌隙。

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逐渐升级,王某与赵某在通风采光、通行排水、燃气电线、空调安装等问题上互不相让,已经成为村里的老大难问题。

由于此案件涉及农村的风俗和个人禁忌,情况比较复杂,最初由乡、村两级人民调解组织进行了调解,但双方各执一词,效果不大,于是村委会将此事报给了朝歌街道法学会工作站。

“王某和赵某情绪都非常激动,甚至扬言通过激烈手段解决问题,此事如果不及时处理妥当,极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朝歌街道法学会工作站站长侯文军说。为了尽快解决该矛盾纠纷,工作站立即向淇县法学会报告,请求县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前来帮助解决。

接到申请后,淇县法学会启动“一事一专班”机制,从县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中遴选“首席”郭福礼、和利强以及法律咨询专家吴鹏飞3人组建“首席”讲法团,又从朝歌街道乡贤专家库中遴选擅长调解邻里纠纷的老支书、村里“五老”、邻居亲友等组建说事评理团,共同开展调解。

“首席”讲法团和说事评理团到现场实地查看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从相邻权的权利和义务角度对双方进行普法,阐明法律上相邻关系应当按照方便生活的原则处理。随后将双方叫到一起召开研判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对双方诉求进行逐条分析,厘清责任和义务,奠定了调解总基调。

通过专家们的耐心讲解,赵某和王某都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诉求不合法,然而,矛盾却并未就此解开,双方转而开始纠缠一些细节。说事评理团站在农村习俗、邻里情感的角度说事评理,为两位当事人分析其行为过激之处,分别进行“背对背”“一对一”谈心式调解。

最终,通过“首席”讲法团和说事评理团的共同努力,双方放弃了过激诉求,表示不再阻碍对方的合法权益,一场纠缠多年的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淇县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县法学会党组书记郭猛介绍说,“‘首席’+乡贤”组团,以“‘首席’讲法定基调、乡贤评理捋脉络、亲邻叙情破心结”的联合调解模式,是淇县法学会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及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作用而开展的一项创新性探索。

一方面,组建分类专家库,按照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等8个方面组建“首席”专项小组,按照专业能力、个人所长和自愿原则,从8个小组选取符合需求的“首席”,由其领衔,遴选若干专家组建专业法律服务团队,提供重大法律问题的咨询服务。

另一方面,组建法治乡贤人才库,发挥乡土法治人才基础支撑作用,在村(社区)组建由法律顾问、法学会员、政法部门退休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社区工作者、“五老”人员的法治乡贤队伍,紧紧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当基层服务站点遇到重大疑难法律问题时,启动“一事一专班”工作机制,由县法学会1名副会长带队,选派2—3名“首席”组建“首席”讲法团,由村(社区)选取1—2名调解能手、相关乡贤组建说事评理团,由两支团队组建成“‘首席’+乡贤”团,共同到一线开展联合调解。今年以来,“‘首席’+乡贤”团共解决基层重大疑难法律问题5件,效果显著。

坚持“双向发力”,唱响基层法律服务“主旋律”

为了积极引导和服务群众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解决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最关心关切的法律问题,淇县法学会坚持前端、后端双向发力,以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为阵地,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和法学会会员,在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培训等法律服务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作用。

淇县法学会聚焦一般性矛盾纠纷和苗头性问题,充分利用该县综治体系完备优势“前端发力”,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及法学会会员纳入综治网格中,推动加入村(社区)微信群,主动参与日常矛盾纠纷化解,及时解答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同时创新乡土调解品牌,通过“首席”帮带的形式,打造“老邵工作室”“老偏工作室”“老支书调解室”“小莉帮帮团”等一批符合基层实际的法律服务品牌,为群众释法析理、释疑解惑,致力于办好困扰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

同时,发挥政法部门中法学会会员比较集中的优势,开展“法治基层行”活动,并依托高新区、豫声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法学会工作站,成立“宏正服务团”“护航服务团”“送法服务团”“百姓服务团”等结合自身优势和行业特点的专业工作团队,分别服务对应的服务对象。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960余名普法志愿者参与其中,举办法治讲座78场,开展各类普法宣传122场次,提供法律服务235次,普法受众对象达到5.7万余人次,共发放宣传材料6万多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力地推动了法治淇县建设。

“我们坚持普法活动从基层抓起,持续、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有效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淇县法学会常务副会长王雪峰说。

淇县法学会还聚焦复杂疑难法律问题和顽固性问题,“后端发力”,坚持“首席”与村居法律顾问、人民调解错位发展,积极参与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有力服务科学决策和法治实践。

此外,淇县法学会充分发挥法学会人才荟萃优势,深入研究探讨高质量发展中亟须解决的法律问题,形成了《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研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矫治机制研究》等一批高质量法学研究成果,共申报研究课题7篇,报送论文2篇,有效推动了该县法学研究的活跃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