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学法
朋友圈曝光隐私辱骂同学 未成年人网络侵权要担责

朋友圈曝光隐私辱骂同学 未成年人网络侵权要担责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布时间: 2025-01-17 浏览:2187 次

  因线上结识的陌生网友起纠纷,于是在线下朋友圈曝光好友隐私并辱骂……原本要好的两名同学,因网游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数据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97.2%,在网络生活如此接近未成年人现实生活的当下,因为不正确上网行为引发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呈现上升趋势。2024年8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披露了这起未成年人网络侵权案件。

网游纠纷致朋友圈“泄愤”

  小美(化名)和小白(化名)是同一所中学的同学,闲暇之余,二人很喜欢玩同一款网络游戏,为了规避游戏实名认证后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限制,二人都使用家中长辈的身份信息注册了游戏账号。

  在游戏中,二人一起结识了一个自称叫“飞行者”的网友。“飞行者”会在游戏中带着小美和小白完成游戏任务。小美发现,“飞行者”似乎对小白更为照顾,还会私下送小白一些高级装备,小白跟“飞行者”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于是,小美认为“飞行者”破坏了自己和小白的友谊,向小白提出一起和“飞行者”绝交的要求,但是遭到了小白的拒绝。

  小美很生气,于是产生了报复小白的想法。小美将小白的照片经过简单的模糊处理后,公开发布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并且用一些低俗和带有侮辱性的文字进行配文。

  照片很快在二人所在的学校传播,并产生很多对小白的负面评价。事件发酵后,小白出现害怕去学校、不敢接触同学等一系列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在父母的帮助下,小白将小美及其父母起诉到法院,要求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关经济损失。

侵害名誉和隐私,被判公开道歉

  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是专门审理与未成年人有关的各类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的专业化综合审判庭室,该法庭法官秦硕表示,这起案件是典型的发生在未成年学生之间的、通过互联网侵犯未成年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的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在此案审理中,法官发现小白和小美均没有使用真实身份登录网游,造成二人长时间沉迷游戏,混淆了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关系,误将网络行为代入了现实同学交往中,进而产生矛盾,导致一方为宣泄不满情绪,故意实施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违法行为。

  最终法院判决,小美要在其朋友圈公开向小白道歉,小美的父母向小白赔偿相关经济损失。

  通过这个案例,法官提醒,国家已经制定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按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规定,未成年人应在家长和学校引导下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同时应当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规定,提高网络素养,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都要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以司法之力预防“小错”酿“大错”

  去年9月,海淀区法院发布《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治教育工作机制白皮书》,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显示,几乎所有的未成年被告人都有接触网络的经历,复杂的网络信息有可能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如在5名涉及性侵害犯罪的未成年被告人中,犯罪之前均有浏览、观看淫秽、色情图片、视频的不良经历。在另一起聚众斗殴案件中,两名未成年人因网络不良言语发生矛盾,后在网上寻找水军发布不良信息,导致冲突升级,继而线下约架,并通过网络纠集同伙到现场进行殴斗。

  “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日益低龄化,由于分辨网络信息的能力差,可能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浏览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负面内容,出现网络不良行为,从而引发侵权事件。”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在民事、行政案件的审理中发现,部分未成年人存在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未引起监护人的足够重视,其中就包括上网行为。

  为避免未成年人从“小错”酿成“大错”,由轻微侵害变成违法犯罪,该院将少年审判工作关口前移,将犯罪预防工作重心前移,关注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中的“苗头问题”,分析原因并给予必要的干预、指导,如通过出具矫治教育令、跟踪教育监督等方式,确保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同时,通过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常态化运行,消除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各种不利因素,从法治角度进行系列预防与治理,以更加有效的司法保护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本社记者 任文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