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学会动态
吉林法学会基层站点与综治中心同频共振

吉林法学会基层站点与综治中心同频共振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5年第26期 发布时间: 2025-07-25 浏览:2029 次

9d8847e06888b3b2fa742bc078377d77.jpg

>>法学专家在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综治中心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全国最早建设基层法律服务站的省份之一,多年来吉林省把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抓手,省法学会历届领导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投身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搭建了广阔舞台。

同时,吉林省法学会紧跟全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步伐,做到综治中心建到哪里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跟进到哪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实现法学会基层站点全覆盖

截至目前,吉林全省设立法学会基层服务站2791个,实体入驻市县两级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组建法学专家服务团队1878人,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化解社会矛盾、普及法律知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吉林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辛峰介绍,吉林省法学会立足社会治理现代化大局,坚持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与各级综治中心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一体推进人才资源整合和制度系统集成,形成“综治中心建到哪里,法学专家工作室跟进到哪里”的动态格局。目前,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已入驻全省9个市(州)、60个县(市、区)综治中心,已建成的967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站点将根据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建设进度逐步实现入驻全覆盖。

基层服务站点与综治中心的同频共振、深度融合,源于吉林省法学会对基层治理需求的前瞻性把握。2012年,吉林省法学会在调研中发现基层群众面临“法律服务需求迫切而获取渠道不畅”的现实问题后,锚定“延伸法律服务触角”的改革方向,当年以辽源、长春两地为改革试验田,率先开展法律服务站建设试点工作,定位是提供专业性、民间性、中立性和权威性的法律服务,为争议双方提供一个释法说理解惑的第三方平台。

以辽源市为例,2012年辽源市法学会立足社会治理重点,精准布局法律服务阵地,在城市社区、交通管理、信访部门、医疗单位等矛盾集中、群众需求迫切的重点领域,建成9个专业化法律服务站。这些站点犹如矛盾化解的“前沿哨所”,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其中,辽源市信访中心法律服务站发挥专业法律智库优势,针对群体性上访事件迅速组建法学专家团队,从法律层面深入分析、积极协调,成功化解20余起信访案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在辽源市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法律服务站建立“十位一体”的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法学专家综合性服务模式,法学专家参与调解案件3549件,占立案总数的78%。

2013年,基于试点积累的宝贵经验,吉林省法学会乘势而上,提出面向全省各乡镇全面铺开法律服务站建设工作。历经多年深耕细作,这张基层法学服务网络不断织密、延伸。如今,吉林省不仅实现了乡镇法律服务站100%全覆盖,更将服务触角延伸至边境口岸、信访接待窗口、大型商超、监狱和拘留所等。多年来,扎根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基层法律服务站,为各类群体提供精准、专业的法律服务,有力推动了全省法治建设的均衡发展和全面进步。

推进法学会基层站点深度转型

2019年以来,吉林省法学会深入推进基层服务站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使其成为法学会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和法学会工作的品牌。在建设过程中,省法学会紧紧抓住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有利契机,从实体建设、实战能力、数字赋能三个维度发力,推动基层服务站点向实体化、实战化、数智化深度转型。

特别是,2015年起,吉林省构建起稳定长效的基层法律服务财政保障体系。省财政在预算内每年下拨基层法律服务专项经费1100万元(平均每个市、县15万元),用于法学专家服务补贴、法治宣传教育等项目。市县两级财政也根据工作需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为基层法律服务站常态化、高质量服务提供了坚实后盾。

实体化建设方面,坚持“一盘棋”统筹思维,将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深度嵌入综治中心建设全流程,实现规划、部署、落实、考核“四同步”。

实战化运行方面,发挥法学专家专业、中立、权威的独有优势,推动融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从重大决策的咨询论证,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前研判化解潜在矛盾隐患,再到与综治中心各进驻单位协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协助化解重大疑难信访案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法治干货”,站点的实战效能得到全方位展现。

数智化赋能方面,依托综治中心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研判矛盾纠纷趋势,实现风险预警。通过整合968968、12348等法律服务热线,组织专家线上答疑,快速回应群众诉求。同时,打造“空中法治课堂”等线上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开展普法,全面提升法律服务效能与普法覆盖面。

法学会基层站点与综治中心深度融合

一位独居老人长期遭受精神障碍患者深夜砸门困扰,社区调解、民警出警多次仍未解决。延吉市综治中心接报后,经过风险评估等多角度研判,将案件定性为疑难案件,按照协同工作机制,将案件移交延吉市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站点迅速激活“专家会诊+部门联动”机制,组织法学专家、派出所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展开“联合会诊”,提出“政府兜底保障医疗与监护权转移”的方案,不仅妥善解决了精神障碍者肇事肇祸问题,更让老人得以重拾宁静生活。这一案例,也成为吉林省推动基层服务站点与综治中心深度融合的鲜活缩影。

延吉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李子铭说:“基层服务站点的运作,并非简单的法律服务叠加,而是通过法治思维与综治手段的深度融合,推动矛盾化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辽源市龙山区寿山法律服务站负责人介绍:“为了实现深度融合,我们建立起协调联动机制,实现法律服务站与综治中心各职能窗口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协同。”

具体而言,前端受理环节,综治中心综合信息平台受理、“三官一律”及网格员日常走访反馈、群众来电来访等渠道信息,实现了站点与综治中心全渠道互通,认真收集群众法律需求和矛盾纠纷线索。

中端处置环节,推行“分级分类+精准服务”机制。针对婚姻家庭、土地承包、劳动争议等常见法律问题,由中心法律服务工作者当场解答;对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启动“站点主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协同”的联动调解模式;调解未果案件,引导当事人通过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同步提供法律援助指引。

后端管理环节,站点建立了服务事项“回头看”、常态化信息报送机制。一方面,对办结的法律事务开展全流程回访,通过电话问询、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精准掌握群众满意度,广泛收集优化建议。另一方面,定期向综治中心提交法律服务工作分析报告,深度剖析基层治理中易发的共性法律问题,从专业视角提炼风险预警与解决方案,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精准赋能基层治理。

(原题:“法学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品牌”系列报道之二 | 吉林法学会基层站点与综治中心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