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好“三个平台”,聚焦法律服务。一是法学会法律服务站搭建以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诚信调解室”为阵地的“律师服务团”服务平台,组织和参与了各种形式的法律服务进基层活动,受到了群众热烈欢迎。二是法学会法律服务站搭建以乡、村两级法律援助机构(点)为阵地的服务平台。法律服务站主动加强与乡、村两级法律援助机构(点)的沟通协作,对符合援助条件的法律服务对象,提供办理法律援助事务的便利,先后协助或参与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81件。三是法学会法律服务站定期搭建移动性的临时咨询服务平台。免费解答法律咨询万余人次,助推了法治惠民水平和法律知识普及面的提升。
实施“四种模式”,助力社会治理。一是实行“律师服务团+乡镇(街道)”模式。目前,基层法律服务站已为乡镇(街道)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47条,参与重大项目洽谈41次,帮助乡镇(街道)修改相关制度120余项。二是实行“律师服务团+村(社区)”模式。法学会法律服务站积极协助处理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同时以“第三方”身份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共为村级修改村规民约60余个,完善修改村级管理制度73条。三是实行“律师服务团+群众”的模式。法学会法律服务站组织“律师服务团”深入基层开展法治宣传、法治讲座等法治教育活动,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各种形式的法律服务,提高群众的学法、守法、用法水平和依法维权意识。全区三年来所化解的401起矛盾纠纷,没有出现一起反弹,当事人均心服口服或息诉罢访。四是实行“律师服务团+学校”模式。法律服务站组织律师服务团深入辖区中小学校,扎实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知识宣讲。结合案例讲解未成年人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远离校园欺凌、正确使用网络及《未成年人犯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广大学生如何防止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服务站组织参与律师106人次,接受法治讲课学校85所,受教育师生达12万人次,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广大学生养成了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落实“五项机制”,筑牢保障基础。宛城区法学会经过多年探索,建立起五大运行机制,确保了法学会法律服务站法律服务有效开展。一是联席会商机制。联席会议由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区司法局及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法律服务站(点)负责人、村(社区)负责人、民调成员和律师组成,每季度组织一次,交流法律服务的经验体会,共同研讨疑难案件的调解方案。止目前,已针对农村土地房屋征迁、城区医疗纠纷、民间借贷等问题召开16次联席会议,化解矛盾纠纷23起,有效化解率达96%。二是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理机制。建立 “周记、月报、季审”的信息通报制度,即法律服务站每周要对问题苗头、处理进度、办结成效等方面进行记录和总结,乡镇(街道)调解平台每月进行汇总上报。对于容易出现矛盾激化或产生群体性事件的问题,调解平台立即启动快速处理机制予以依法处置。目前,基层法律服务站已通过快速处理机制妥善化解矛盾纠纷11起,有效防止了案事件的恶性升级。三是“三所联动”机制。为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和派出所在治安防控和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协同作用,专门下发服务团律师参与“三所联动”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律师参与“三所联动”警调对接的程序、制度、方法和职责任务。截止目前,基层法律服务站通过参与“三所联动”机制,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8件,调解成功率100%。四是科学讲评机制。对法律服务站实行分片管理,全区划分为4个片,每个片覆盖3-4个乡镇(街道),建立季督查、季汇报、季考核的讲评制度,组织专项督查组每季度对基层法律服务站效能化建设情况进行量化讲评。组织由乡镇(街道)领导、村(社区)支部书记以及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对法律服务站工作进行测评,听取意见建议。基层法律服务站(点)成立以来,共协助党委、政府办理重大事项268件,审查修改规范性文件64件,对6个重点项目开展了法律风险评估,接受群众法律咨询1.87万余人(次),参与信访案件调处80余件,协助企业办理审核和签订经济合同160余份,向群众发放法律宣传资料3万余份,开展法治宣传500余场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20件,协助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267件,有力地促进了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和提升。